「轉」日本媒體怎樣報導自然災害(繁體)
來源: 《中國記者》雜誌 作者: 何德功 劉浩遠
怎樣報導自然災害更有利於救災順利進行、受災群眾心理安撫以及社會穩定。在這方面,日本媒體有一些經驗可借鑑。
防災報導 有備無患
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家,每天可測量到的地震在300次以上,裡氏5級以上地震在日本每年都發生好多次,7級以上大震幾乎每年都有。此外,颱風每年襲擊日本,與地震相關的海嘯偶有發生。那麼,日本媒體如何應對?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。一是對可能發生的災害做好硬件準備,以確保災難發生時信息的及時傳播。
以NHK為代表,日本電視台對相關報導常備不懈,並根據事態大小分為三個等級,並因此採取不同措施。其中第一等級就是東海大地震、富士山噴發等,特別是東海大地震,這是每年防災演習的主要內容,NHK電視台為應對做了充分準備,甚至細化到備好播音員稿件。如果強度超過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,雖然建築的抗震強度沒有問題,但電視台工作人員的正常履職、通信設施、電力供應等都很難保障,因此NHK電視台在確保記者、信息源、電力方面做到了未雨綢繆。
二是加強防災報導。
日本把預防和應對危機看得同等重要,在危機出現之前往往就採取有力的預防措施。現在,日本舉國上下都在為防範東海大地震做準備。東海大地震震源位於駿河灣周邊地區,具有週期性,從歷史上看約100至150年發生一次,震級在裡氏8級以上,現在到了隨時可能發生的時期。2003年5月,日本中央防災會議出台了《東海地震對策大綱》,爭取在無法預知的情況下把地震造成的損失限制在最小範圍。日本媒體除了對每年9月1日防災日應對東海大地震的防災演習進行濃墨重彩的報導外,平時經常在電視上講解大地震來臨時如何避難,東京有哪些避難地點,避難路線怎樣,以及地震發生後在交通中斷的情況下,為防止餘震走哪些路線最安全。看了日本媒體的防災報導,受眾可以掌握很多知識,在地震來臨時幫助人們採取正確行動,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。
追求時效 即時報導
在發生較大自然災害時,媒體的最大任務是迅速準確地傳達信息,因此,日本媒體致力於在最快時間內發佈真相。只要有震感,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打開電視,30秒內電視畫面上就會出現地震速報,告訴人們什麼地方發生了地震,兩分鐘後會出現詳細預報:震源在哪裡,離地表多遠,震中地帶地震強度、震級多少,附近發生地震的地方震級分別是多少。在日本,六級以下地震一般不會造成傷亡,看到電視報導後,人們對能否造成損失大致心中有數,正因如此,大多數時候日本人並不把6級以下地震當回事。
電視台之所以能這樣快報導地震,一是靠外部幫助,NHK電視台與氣象廳信息共享,氣象廳在日本全國各地都有地震儀,可即時測出地震強度和震級,二是電視台本身有備無患。NHK電視台開發有地震儀、照相機和記憶裝置聯動的裝置,可再現地震時發生搖晃的場景,安裝在各地的電視台設施內,此外,為掌握地震時的錄相信息,NHK電視還在全國各地設置自動攝像機,放在電視台大樓、車站、機場和繁華街道的建築物上和高山上,讓人通過圖像對地震受災情況一目瞭然。地震容易引發海嘯,因此在容易發生海嘯影響的海岸也安裝有自動攝像機。這些措施在發生危害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重大災害時,對盡快傳達信息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NHK電視台報導自然災害特別快,現場直播是重要手段。直播分兩種情況,一是對可以預知的自然災害進行直播,如颱風、海嘯等,颱風在什麼地方登陸一般有固定路線,為了讓國民瞭解颱風登陸情況,電視台記者會提前到現場,報導海岸波浪逐漸增高、雨越來越大、樹木在狂風中搖動或折斷等情形。在海嘯發生時,電視台會進行直播,如今年2月28日,由於智利地震,日本專家預測日本靠太平洋一側會發生3米高的海嘯,並於當天下午2點鐘左右到達日本,電視台幾乎用一個白天的時間直播岸邊居民避難、公路封閉、海面變化等情況,解說員一直在談海嘯可能造成的危害,提醒人們注意避難。雖然過了2點鐘只有部分地段海面水位上漲70釐米,巨大海嘯最終沒有出現,但這種直播可以讓所有人提前到安全的地方避難,減少可能的損失。從傳播角度看,正在發生的新聞最令人震撼。
另一種是災難發生後的現場直播,每當大的災害發生後,NHK通常第一時間趕到現場。NHK在各地都有分支機構,可以從距離災害發生地點最近的地方調集記者。此外,NHK擁有直升機,以便記者在交通中斷時以最快速度進入災區。NHK是國家電視台,靠收取視聽費維持經營,沒有廣告,遇重大自然災害會停下所有節目,每天直播救災現場。2004年新潟地震,NHK連續直播十數日。由於電視台報導及時,因而觀眾很快全面掌握受災情況,並做出正確判斷,謠言沒有任何市場。
「安心報導」穩定社會
在自然災害報導中,最重要的是避免群眾產生恐慌心理,因此,每當災害發生時,日本媒體總是濃墨重彩報導政府及有關組織的救援活動,這也是所謂的「安心報導」。
每當重大災害來臨時,政府會發出警報,在災區,NHK會把警報傳到各家各戶。NHK開發出一種技術,在重大自然災害來臨時播放政府部門的警報,電視機可自動開機。日本政府在30分鐘內會組成地震等災害對策總部,採取各種救災措施;地方政府也快速組成當地的災害對策總部;電力、交通、通信、煤氣公司都有相應救災措施;自衛隊在收到命令後會在一小時內趕到災區,各種救災活動迅速展開。這些都是媒體報導的重要內容,通過救援活動的大量報導,受災民眾也會消除孤獨無助的感覺,提高戰勝災害的信心和勇氣。
對於重點救援工程,電視台會全程直播,如新潟地震有一名婦女和小孩被掩埋,電視台用一個下午時間直播救援情景。值得注意的是,記者在救援過程中不採訪任何救援隊員,因為擔心影響救援進度,也不採訪受害者家屬,因為此時他們已痛苦萬分,任何強行採訪都只會徒增傷痛。救援過程直播本身扣人心弦,失敗讓人產生難以抑制的悲哀,成功讓人喜極而泣。
尊重生命 人文關懷
NHK報導國內自然災害導致的傷亡事件,從來不會在電視上播放血淋淋的場面。國外的災害新聞中如果包含這樣的畫面,播放時要經過決策層討論。
在報導遇難者時,遇難時的慘狀絕不出現,採用的照片總是微笑的畫面。筆者曾就這一問題請教過NHK電視台原會長海老澤勝二先生,得到的回答是「尊重生命」。每個人生前都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,生的時候很少會想到死,若想到死也一定想死得有尊嚴,讓變形的支離破碎的屍體和滿臉血污的面目示人,死者地下有知一定會走得很不安心。從受害者家屬角度看,播放這種場景不僅是對死者的不尊重,也會進一步加深生者的痛苦。從觀眾角度看,看到別人的慘狀自然會產生恐懼,對心靈造成衝擊,次數多了會留下創傷。
客觀報導 真實可信
自然災害發生之後,民眾最想知道的是災難真相。對媒體而言,必須克服障礙,獲取真實材料客觀報導。遇到阻力,記者要堅持立場,否則只會喪失媒體公信力。
真實反映問題是媒體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。所謂的輿論監督在災害報導中更直接,作用更大,因為可以在十萬火急的救災工作中會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。如在地震救援過程中,日本媒體有時批評政府措施不力,政府有關部門據此可以提出改進措施,最終有助於救援進展。如新潟地震時,媒體批評首相小泉純一郎為何不親臨災區,看到批評後,小泉很快抵達災區;批評有關部門對避難者心理關懷不夠,有關部門很快就著力加強。
值得一提的是,客觀真實報導並不是有聞必錄,也要講究社會效果,在採訪中不能不顧當事人的感受,為了搶新聞強制別人接受採訪。記者是一種特殊的職業,不單是為所屬的媒體服務,更要有社會責任感,有熱情、觀察力,更要有品位,有人文關懷。
日本民間放送聯合會1996年9月曾制定了《放送倫理基本綱領》,其中提到:電視目前對國民來說是最貼近生活的媒體,社會影響力極大,我們要清楚認識這一點。電視要考慮對國民生活、特別是對兒童、青少年及家庭的影響,提供對新一代成長有所幫助、對社會生活發揮作用的信息,提供健全的娛樂,豐富國民的精神生活。電視在使用正確的語言和圖像的同時,要注意品位,萬一出現錯誤時,後果無可挽回。報導客觀事實準確,公平公正,必須最大努力保證真實。記者為了贏得國民的信賴,要自主自立,採訪製作過程要適當正確。
這一倫理基本綱領雖然涉及面遠遠大於自然災害,但對社會責任感的強調,在自然災害報導中也完全適用。
(作者是新華社東京分社記者)